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影评,带你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待这部影片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从1994年播出到现在,尽管已经经历了20多个年头,却依旧好评如潮。
甚至有很多人看了很多遍,第一次看的时候只是看了所谓的大概剧情;第二次再看的时候,又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和感悟;多次观看之后就会领悟到电影要表达关于灵魂深处洗涤的主题思想。
这部影片的导演是美国的弗兰克.达拉邦特。弗兰克.达拉邦特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导演,同时也是一个低调的导演。在弗兰克.达拉邦特的手里诞生出来的影片被堪称经典的就有10部,其中《肖申克的救赎》就是其中一部。
弗兰克.达拉邦特导演善于运用讽刺手法,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采用的就是一种讽刺手法,并且是多层面多方面的讽刺,在结构里面具有对立感,给每一个影视人物都赋予了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
大致剧情介绍
电影开始,就采用高镜头把场所,围墙以及灰暗的建筑进行概括,从而拉开帷幕。剧情一开始,主角就被诬陷入狱。主角名为“安迪”,原本是一个学识渊博的银行家,被诬陷杀害妻子进了监狱。而这个监狱就是肖申克监狱,故事也由此展开。
肖申克监狱这个地方是一个适者生存,弱者淘汰的地方。里面的监狱长诺顿心狠手辣,阴险至极。监狱里面的看守长哈利非常残暴,那个安迪一同进来的一个胖子,直接被看守长当场打死。监狱里面有着形形色色的人,安迪刚来就被同性恋的三个男人盯上,几乎每天都在遭受折磨。尽管如此,安迪依旧有着自己的渴望,对自由的渴望。
由于安迪入狱前是一个银行家,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在监狱里面受到了监狱长的重用。还被调到了图书馆工作,遇到了偷盗贼入狱的汤米。安迪后来在汤米口中得知杀死他妻子的真正凶手。监狱长诺顿担心安迪出狱泄露自己见不得人的罪行,就把汤米害死了。
汤米死后,安迪醒悟了,他明白了这个地方是多么可怕和黑暗。这里剧情巧妙地运用了反讽的技法,把监狱长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同时也让观看者有了一定的思考。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安迪利用自己的知识,成功越狱。在越狱之前,安迪早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带上了监狱长诺顿的支票和账簿。安迪一出去就把里面的钱都取了出来,还揭发了监狱长诺顿的恶行,监狱长诺顿因害怕遭受折磨,自杀了。
男主角“安迪”难能可贵的精神
很多人来到肖申克监狱,慢慢地就被体制化,成为行尸走肉一般的存在。安迪从进来到越狱,整整19年里,他无时无刻都怀揣着希望,那个渴望自由的希望。
安迪的行为堪比是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发着微弱光芒的一只萤火虫,这萤火虫尽管光芒微弱,但却是肖申克监狱里面唯一的一束光。在这弱肉强食的肖申克监狱里面,安迪用自己的一把小铁锤凿出了自由之路,那个通往自由的路。
从一开始,安迪就一直坚信自己会出去,因为他是冤枉的。同时,在肖申克监狱的19年里面,安迪看到了太多了黑暗,也慢慢学会了隐忍。安迪心中那股子韧性,那份坚持,是成为他坚不可摧信念的前提。
肖申克监狱里可怕的体制化
肖申克监狱里面最可怕的就是“体制化”。在当今的社会,每个人都想要获得自由获得成功,想要妄图走捷径的人数不胜数。那些随波追流的人,慢慢就会越陷越深,最终无法自拔,再也改变不了身边的一切。可见肖申克监狱里面的体制化有多么可怕,它在你不知不觉中蚕食你的意志和精神,慢慢地把你拉入水里,直到沉下去。
《肖申克的救赎》能够成为一部经典影片,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一个好的剧本是一个好电影的前提。《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的编剧是斯蒂芬.金,他是一个鼎鼎有名的作家,他写的每一部作品基本上都被拍摄成为影视,上过大荧幕。就单单是上过豆瓣记录的,斯蒂芬.金的作品就有165部。如果说,由文字编辑的作品被拍摄成影视剧的占比率最多的,斯蒂芬.金就能堪称第二,而第一则是“莎士比亚”。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运用了反讽的手法。反讽是一种现代的艺术手法,具有批判精神,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存在。反讽是能够通过人物事物情节的发展通过悖逆对立的方式,揭示哲学的思考、人生的态度。在《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正是运用反讽的方式,通过不同角度反讽里面的人物、故事、主题思想,从而达到展现丰满人物的性格。
在影片中,主角安迪花费将近20年的时间挖隧道,最终逃出肖申克监狱。这里就采用反讽,把主角和监狱里面那些体制化的人进行讽刺对比,把主角的个人性格和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隐喻手法耐人寻味
肖申克的监狱在影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监狱同时也象征着体制化。所谓象征在艺术术语里面就是用隐喻、对比、联想等等的手法,再通过描写来透析内心深处的隐秘。《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里面的图书馆、音乐、啤酒都起着象征性的作用,有着非常独特的象征意义。
体制化禁锢了所有肖申克监狱的犯人。里面的老人布鲁克斯就是体制化严重的代表,布鲁克斯原本得到了假释,他离开了这个弱肉强食的肖申克监狱。但是,离开监狱的布鲁克斯却选择了自杀。布鲁克斯的灵魂早已被体制化侵蚀,深入骨髓。
出狱的他没有了任何约束和规则,他惶恐、还无所适从。对于布鲁克斯监狱早已成为他习惯的一个场所,离开了那里,他无从适应,死亡是他最好的解脱方式。
影片的剧情里面喝啤酒的情节,有着耐人寻味的象征性意义。这啤酒是主角安迪冒着生命危险,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得来的。影片中的画面是一群犯人在天台上面喝着啤酒,享受着安静与自由。这个画面在影片里,和监狱的大部分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他们喝酒的时候,仿佛得到了那么一丝自由。
影片全部基本上属于灰色的格调,就连音乐和配音都是令人窒息的。但是在剧情里面有这么一段,安迪在广播室私自播放歌剧。音乐一出,所有的人都被这美妙的音乐吸引,一个个停下来,仔细聆听。在那时候,每个人就像是社会上正常人他们拥有自由、拥有希望。此处的音乐是莫扎特的歌曲,慷慨激昂,就像在一点点唤醒这些因为监狱变成体制化的人们。
善与恶,光明与黑暗
整个肖申克监狱里面的人都渴望自由,却又被体制化蚕食着,他们想要的自由和灵魂都无法得到。体制化和人们渴望的自由形成了“哥德式冲突”,哥德式冲突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殊一派,被称之为黑色浪漫主义。所谓黑色,指的就是善与恶、黑暗与光明、上帝和魔鬼的一类冲突。在《肖申克的救赎》影片里面,自由和体制化两者之间的矛盾,把哥德式冲突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整部影片下来,主人公安迪带给我们的感受就是平稳、淡定的一个存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整体采用了连续蒙太奇的手法,影片中是以瑞德的视角展开讲述的,安迪是瑞德口中的主人公。这部影片具有一定的戏剧性,看完之后就会发现是有两条叙事线的,一条是主角安迪如何越狱,另一条是安迪是怎么拯救自己灵魂的。里面的故事情节有善与恶、光明与黑暗。
结语
《肖申克的救赎》这个题目也值得令人深思,所谓救赎,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救赎呢?不仅如此,弗兰克.达拉邦特导演在拍摄的时候还运用了隐喻的手法突出叙事主题,整篇故事让观众宛如身临其境。如果和自己的生活结合作为对比,主角安迪就像唤醒生活希望的上帝。
最后,希望生活中有更多像安迪一样的人,来唤醒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让大家都对生活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