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资治通鉴》不知从古至今职场都是如此险恶
古人说:做人要读经,做事要读史。
所以一本好的历史书,或者说正确的读历史的姿态应该是:在历史中吸取正确的做事方法。
对于参差不齐,种类繁多的历史书籍来说,我们经常挑花了眼。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挑选一本好的,优秀的、看得懂又对我们有帮助的历史书籍呢?
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张国刚认为:
一部好的历史学著作,不仅有史料价值,尤其应该有史鉴价值,不仅提供历史记载,还要启迪智慧。
而熊逸的《资治通鉴》就是这样的一部好的历史著作。
或许有的人又会问了,《资治通鉴》原本就是司马光写的,读原著不是更好吗?
为什么要去读熊逸的呢?
历史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话题
首先,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于史实是有取舍和剪裁的。
一些历史事实,由于异于常理,怪诞不羁,司马光是不取的,且很多著名的人物司马光觉得与“治国”无关的人和事,也是没有收录的。比如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就没有屈原。
这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事实产生了扭曲和疏漏。而在这套书中,熊逸为我们还原了被司马光忽略甚至曲解的历史。
其次,熊逸的《资治通鉴》是把在古代的历史事件的基础上,结合现今的事件和理论。
充分体现了对历史经验的汲取,能够使我们超越生命的局限,成为超级长寿的物种,有能力借助几百上千年的身后经验理解世界,解决问题。
最后,熊逸的《资治通鉴》不仅仅和现今的理论结合在一起,还将同一时期国外的历史也做了对比和分析。
并不是说熊逸版本的就优于司马光的,而是熊逸是在司马光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完善和解读了《资治通鉴》。
熊逸又是何许人也呢?
据说,他从未公开过自己的身份,是一位思想隐士,潜心钻研。
熊逸版的《资治通鉴》出了第一辑,我现在手里的是第二辑。第二辑主要是从周三、四、五和秦纪一、二,讲述战国的崩解和秦帝国的崛起。
而书中让我汹涌澎湃的内容是张仪和甘茂的职场之路,原来古人没有靠山的外臣的职场之路也是如此的艰难。
9册书籍,本本让我爱不释手
01没有根基的张仪,在职场也要步步为营
张仪想必大家对这个人都不陌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戏弄诸侯,当上了秦国的丞相,为秦国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很多人都觉得张仪长着一张讨人厌的嘴,巴结上司,欺骗同事,想想就想把他给撕了。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看似风光,在别人眼中,或是字君王的眼中,他是一个忠臣,事事都为秦国着想,其实他是事事都在为自己留后路。
或许也正是因为有商鞅的前车之鉴,所以他才事事都给自己留一线。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风气:各诸侯国的君王都喜欢用外臣,就是在朝中无根基的人,也不是贵族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用外臣没有压力,想用就用不用了马上可以丢掉。不像贵族,一旦启用不合时宜想甩掉还要考虑该背后贵族的根基;
其次,外臣只能听君王的话。外臣没有依靠,除了一心一意为君主办事建功立业之后,君主能给其地位和权势,但贵族本身就拥有较高的地位了,所以办起事情来,就没有外臣那么尽心;
最后,即使一个外臣战功赫赫,为国家和这个君主立下了汗马功劳,想除去也是比贵族要简单省事的。
张仪戏耍楚怀王——经典桥段
而张仪就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能在秦惠文王和各个诸侯国之间来回地游走。虽然秦惠文王,从史料中来看,从来没有为难过张仪,但张仪却处处给秦惠文王台阶下。
比如,秦国要挟楚国,想得到黔中一带的土地,要用武关以外的土地来换。
当时的楚怀王,土地我可以不要,但是我要张仪。当时的楚怀王可是对张仪恨之入骨,可是秦惠文王不好说,这要是把张仪送出去,估计不死都得脱成皮。
张仪得知此消息后,便主动跟秦惠文王说,自己可以去楚国,王秦惠文王不要担心,自己在楚国埋了内线,不会有危险的。
张仪在完成了对楚国和韩国的游说之后,秦惠文王便赏了他五座城池,并封为武信君。
但张仪并没有躲在自己的领地里享乐,而是继续对齐、赵、燕游说完成了各个国家对秦国的归顺,形成合纵之势。
最后秦惠文王去世,到了秦武王的手里,张仪依然打着为秦国着想的姿态,去了魏国,在魏国担任一丞相之后去世。
不管是秦惠文王时期,还是秦武王时期,如果等自己的领导先开口,都会有不同的效果。
如果秦惠文王时期,等秦惠文王要求张仪去楚国,那么势必会影响张仪在领导心中地位,同时也体现不出张仪为秦国甘愿肝脑涂地的决心。
如果在秦武王时期,等君主主动与权臣、齐国商量怎么处理张仪后,估计张仪的后果就会和商鞅差不多。
足见,不管是古代和现今一个没有关系的职场人,再职场真的是步履维艰呀。
除了自己努力之外,还得读懂上司的心思。
高端大气的封面
02和领导谈条件还得找准时机
甘茂是继张仪之后的又一外臣,同样也深得君主的信任。
秦武王时期,有左右两个丞相,一个是樗里疾,一个是甘茂。
樗里疾按照辈分来说,是秦武王的叔叔,且在秦国的威望和名声也是不可动摇的,因此他只有找到甘茂,办一些事情,比如说找韩国麻烦,逼周天子下位,实现改朝换代的宏图伟业。
这时甘茂就提出了攻打宜阳的想法,并且让秦武王让他挂帅。
宜阳是一个易守难攻的重镇,但这个点没跟秦武王说,而是告诉他:自己朝中没有依靠,只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地搞事业,他唯一的依靠就是秦武王,如果他去打宜阳,朝中的大臣肯定是会反对,这大部分人都是贵族,就是秦武王的“自己人。”
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我去攻打宜阳,你在家被这些老臣、贵族、长辈们一顿反对,到时候,不仅我得班师回朝,还不能成就大王的丰功伟业呀!
秦武王心动了呀,他知道甘茂的能力,虽然会有些困难,但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是迟早的事,只要拿下宜阳,那他离他的雄途霸业不就不远了吗?
因此他答应甘茂,你安心去攻打宜阳,不管他们说什么我都不听,如果你不信我和你结盟好了。
一个君主和一个大臣结盟,而且还是歃血为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息壤盟约。”
正是因为甘茂明白此时此刻自己对秦武王来说,是何其的重要,所以才能和高高在上的君主谈条件。
在职场即使你再有能力,在和领导谈条件时,都要把握好时机。好的上下级关系是相互成就的。
甘茂为秦武王拿下了宜阳,为他的雄图霸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又再一次立下战功,名声大噪。
熊逸版的《资治通鉴》真的让我这个历史小白受益匪浅,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后面会继续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