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导演:(一)电影之父-郑正秋
中国第一代导演:(一)电影之父——郑正秋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我们能够随口说出“张艺谋”“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北野武”等当下著名导演的电影作品,我们喜爱看《菊次郎的夏天》(1999),这是我们儿时的回忆;前些时间的《头号玩家》(2018)也总是能走进普通观众和游戏爱好者的内心深处;那么提到张艺谋,老谋子的作品就更是耳熟能详了,诸如《山楂树之恋》(2010)、《金陵十三钗》(2011)等。
(头号玩家剧照)
而遗憾地的是生逢中国电影电视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自然又很无可奈何地更多的了解的是中国第五第六代导演。而对于中国电影的奠基人群的记忆,除了记载在书本资料上的文字资料上,留存在人心当中的已经很少了,更多人可能从来不知道中国导演的代代传承关系。
所以今天算是一个开题报告,挖了一个大坑,打算聊一聊中国电影史上导演的由来起始,从当下的第七代一直追溯到1900年早期的第一代开始聊起。因为所涉及的电影从业者之多,没有办法将每一位导演的故事带到大家面前,我们就每一代中选取两人,尝试结合我的整理和个人见解,一期一位,共计14期。系列文章结束后,但凡大家能够粗略的认识了解到中国导演之间的关系和他们从业生涯中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那么文章的目的就达到了。
(难夫难妻剧照)
提及第一代导演,首先要讲的是国内影史上第一步默片,因为对于声像同步上的技术难题,在1930年之前,多数电影只能采用默片形式,《难夫难妻》(1913)是国内第一部“电影”,在早期的技术条件下,难免只能用无声的形式呈现剧情。电影本身不多细讲,对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去查阅。电影由郑正秋、张石川共同导演,二位都是国内第一代导演,电影编辑由郑正秋担任,可以说这是一部由郑正秋自编自导的作品,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契机使得国内第一部电影诞生呢?
(难夫难妻宣发海报)
这里就要正式的讲一讲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一说电影之父为黎民伟);郑正秋88年生于广东潮州,因为家庭殷实,使得他能早早接触到在今天看来都算是新奇的电影行业,然而早期的郑正秋(以下简称郑)所从事的并不是导演或者编剧,而是影评剧评,不同于现在些许影评人自上而下教导观众的态度,郑更多是运用剧评站在社会人群的角度对社会制度提出批判,针对的是社会,而不是电影本身或者哗众取宠,这一点在郑的电影当中体现尤为明显。
《丽丽所戏言》(1910.剧评)——针对戏剧作品对受众的教育功能
《难夫难妻》(1913.默片)——针对20世纪的封建买卖婚姻制度
《姐妹花》(1934.电影)——针对动乱时代的贫富、军民阶级对立
(郑正秋1988-1935)
郑的商业政业生涯的开始源于他对戏剧的热爱,在还没接触到剧评以及电影之前,郑很多时间是花在戏剧上的,一来听的见的多了自己对于戏剧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又因为有条件能将自己的想法写下记下,当时正值清末时期,辛亥革命还未爆发,但是革命对于社会的影响完全不亚于爆发后,少有人愿意把精力放在文化产业上,但是郑却完全不同了,不管不顾父辈的商业继承,转而将自己记述下的文章整合为《丽丽所戏言》投递给于右任创立的《民立报》,得到于右任的认可和民立报的刊登后不久,在民立报的新副刊——戏剧,担任主编,开始了郑正秋自己的弃商从文之路。
这里插讲一下于右任和其创办的《民立报》;
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光绪年间举人(三年一次乡试考中之人),积极参与辛亥革命,国民党元老之一,精于书法,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创始人之一。
民立报
《民立报》(1910.10.11创刊)——辛亥革命的宣传手段之一。
上面说的是戏剧给了郑一个点,让他能够开始自己的戏剧文化产业。那么说说第二点,戏剧对于郑整个生涯的影响,由点到线式的贯穿,因为戏剧也是表演形式的一种,也有自己的剧情走向和创作要求,与电影很相似,郑对戏剧的了解之深对他以后的电影拍摄和编制有很大的帮助,《难夫难妻》的拍摄起因是在郑于1911、13年创立剧社(新民、大中华)之后,于1913年与张石川一起合组了新民公司,为亚细亚影戏公司(中国最早的由国外投资创办的制片机构)旗下影片做拍摄人物,而《难夫难妻》就是二位电影人在一起合作第一年里的第一部国人导演的剧情短片,遗憾的是在影片完成后,郑就因为意见问题和张石川分道扬镳了,而后10年未再有所合作。
(第一代中国导演——张石川)
对于《难夫难妻》这部电影,郑担任的是演员动作表情指导,张石川负责的是机位安排,戏剧和默片的一大问题就是观众没有办法近距离和声像同步的去观赏作品,因此系列作品会出现动作夸张,演员时刻必须保持运动状态(无动作时也需细微的身体运动)的奇怪现象,又因为1913年导演一词没没有被国人了解,更不要谈导演的技巧高低了。所以今天的我们看《难夫难妻》如果是以一颗批判的心去看的,那你一定能有所收获,我觉得最好的是以一颗欣赏的心去看这部电影,想一想第一部电影背后的故事,关于社会、关于政治和国家。
在《难夫难妻》这部剧情短片(片长40min)拍摄完成之后,郑在继续自己的戏剧路的开始了电影之路。
第一部剧情短片《难夫难妻》(1913)
第一家股份制影片公司《明星影片》(1922)
第一所电影学院《明星影戏学校》(1922)
票房纪录故事长片《孤儿救祖记》(1923)
第一部武侠题材电影《火烧红莲寺》(1928)
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1931)
诸多辉煌成就不再细说了。
上面列举的大堆第一或许一下子会把我们唬住,会觉得实在是难以企及,其实在当时的社会契机和个人条件下,做到这样也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9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行业正值开创元年,所有的行动都会开创第一,就像当下的电商和人工智能也在刷新行业标签一样。郑正秋所做的固然珍贵,其实真正珍贵的是郑的所思所想,同时代导演很多,郑正秋似乎天生就对商业无所求,他一直追求的是社会制度的改善和电影体制的培养,这种长远化的追求使得人们称之为“中国电影之父”。
在对中国电影的培养和扶持上,仅靠一人之力是难已完成的,第一代导演的共同协作才是将中国电影推上新天地的拓荒力量,以下是可查的第一代导演,列注如下,我们下期再聊一聊另一位第一代导演,是谁呢?容我卖个关子。
郑在秋(1988-1935) 张石川(1890-1953) 但杜宇(1897-1972) 杨小仲(1899-1969) 邵醉翁(1896-1979) 任彭年(1894—1968) 沈浮(1905-1986) 史东山(1902-1955)
何非光(1903-1997) 洪深(1894—1955)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我是七艺,我们下期见。
(文章中如若出现错误,请各位指正更改,以期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