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的意义有哪些?
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的意义有哪些?经济学者对此有哪些研究?本文将阐述自己的观点。
1.“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义
自从中国二〇一三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该倡议被越来越多国家所认同,各国也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全球合作、为改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作出贡献、以大国之力极力推动全球共同繁荣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沿线各国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挖掘和释放“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市场潜力,更大程度地带动经济投资,拉动消费,增进沿线各国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希望与世界各国一同向经济合作、政治互信、文化交融的未来共同努力。政治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维持区域稳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区域政治稳定对中国外交有重要影响。例如,边境地区的政治稳定、安全对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极为重要。且亚洲部分地区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西方发达国家一直虎视眈眈,渴望实现对该区域资源的控制和垄断,这一野心目的一旦达成对中国的国土安全将是严重的威胁。除了资源争夺,中国与边境区域国家在宗教、反恐方面也面临共同问题,需要加强合作联合解决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实现中国与沿线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创造政治互信的氛围,有利于加强和稳固国家间的政治合作。张文木指出,“一带一路”的最高政治目标就是维护中国政治安全,在世界范围内多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构建朋友遍天下的友好政治环境,为经济的行稳致远打好基础。马艳玲和朱亚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促使“中国梦”与“世界梦”互联互通的联系纽带,基于共享理念可以有效减少弱势国家成为政治权利战争牺牲品的几率,从这一点看,“一带一路”倡议更是惠及世界的国际战略。
经济意义:从对外开放国策的提出、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走出去”战略的提出等大事件的发生,我国积极参与世界范围的资本流动和资源配置,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一带一路”倡议是“走出去”战略的延伸拓展,是结合新时期经济现状,引领中国更好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创新战略。叶卫平的研究立足于世界视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通过打造五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帮助我国产业进入国际市场,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
从国内经济状况看,中国经济发展增速减缓,且由于地理因素、资源因素、改革开放程度等的影响,中国国内各省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均衡,东部地区具有各项优势,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中国国内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差距都在不断拉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将对中国经济繁荣、区域稳定及国家政治稳定都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张原天的研究聚焦于“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通过资源的整合与分配、市场与国家干预手段的配合使用等措施,减少地理位置的限制,加大我国内陆地区的开放,争取实现国内各区域、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重振丝绸之路,拓展贸易路径,打通中国与东南亚、中亚国家的合作渠道,对于中国中西部发展是一个难得的重大机遇,将显著提升中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因地制宜地发挥中西部的资源优势,提升资源要素的流动效率和利用率,推动东西部地区的发展,改变目前经济不均衡的发展格局,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文化意义:各国在进行经济合作的同时,避不开文化交流,文化传播随之发生,因此“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济带,也是文化带,为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和更广阔的平台,有利于各国传播和接纳他国的优秀文化,倡导文化多元,促进文化共同繁荣和发展。
倪稼民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被语言、种族、宗教等诸多异质因素分割的世界,而“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要构建一个文化包容、政治互信、经济融合的命运共同体,文化的共通是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支撑,“一带一路”的文化意义就在于从文化关怀出发,培育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吸收各国优秀文化,让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得到认同,联结世界各国共同担负起人类文化传承的责任。
学术界关于“一带一路”文化意义的研究,多是从“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文化传播和共享、文化自信这一从大到小方向进行的。章建刚的研究则从某一区域的文化建设如何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通过新疆兵团城市群的实例,说明先进文化示范区的建设有利于新时代下文化的传播、创新,通过以小见大的研究视角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文化制度改革创新的推动作用。虽然研究视角不同,但是分别通过理论和实际案例说明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意义。
2.“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现状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一直广受关注,学术界的研究重点落在“一带一路”的经济效应上。黄益平的研究说明中国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最初几年,取得的成效不是很理想,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要落实新的经济外交战略,承认和接受目前美方经济领导者的地位,拉动更多国家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即以“一元多极”为原则发展国际经济体制框架。金玲例的研究则理性地从政治目的和经济发展角度对“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进行比较,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经验教训。
研究了文化差异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外交战略,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基于中华文化创新发展了国际经济理念,有利于中国以文化融合为依托发展经济外交。申现杰和肖金成则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国内区域开放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展开研究。这些学者都从经济外交的角度出发,认为当前形势下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扩大外交,落实经济外交新战略,以良好的政治外交、经济外交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共谋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国内学者对“一带一路”经济效应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落脚点:贸易效应和企业升级效应。关于贸易效应,廖明中构建贸易引力模型,搜集实证数据测算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潜力,发现中国在对外出口时对于不同国家存在严重的出口不足或出口过度问题,应该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予以改进。
经济学者拓展了基础贸易引力模型,从贸易便利化视角研究政策措施对中国出口的影响。韩永辉和邹建华,谭秀杰和周茂荣的研究都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改善国家间的外贸环境,便利国家间贸易,进一步开发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进出口潜力。“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将提升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水平,国家之间的产业投资和产业合作可以开展的更深更广。
陈虹和杨成玉,张良卫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可以改善外贸条件,还可以提升国家的福利水平。关于企业升级效应,惠国琴的研究从中国与世界各国制造业合作的角度展开,中国将以高端制造业牵引中低端制造业发展,将过剩产能转移至“一带一路”沿线不发达国家,实现国内制造企业升级,掌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动权。蒋冠宏-、李军和杨学儒-的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产业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环境、机遇、潜力、升级内容、升级路径等方面都对产业升级有正向影响。
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致表明,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优化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企业升级。目前这些研究大都从宏观、中观、区域产业层面展开,落实到企业微观主体的研究较少,赵书博和胡江云的研究开始关注微观企业,但我们对于中国制造企业如何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实现企业升级的了解还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