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木帮往事 火狐
临清木帮是古代江西临江府清江县的木业行帮组织,因从业人员大多是临江府清江县人,又以临江府城为大本营,故名临清木帮或临江木帮。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营建宫殿陵墓城池,广征木材。临江商人乘机而起结成木帮,“多领部银,采买皇木”,远至滇、黔、吴、粤各地。从袁河到赣江再到长江,到处都是临江人连绵的木排,一时“排木商豪,富甲诸贾”,临江府也因木业发达而“利甲诸郡”。有诗云:
厚利生涯问木商,
今年价较去年昂。
近乡半是临江客,
隔断萧滩水一方。
临江府
萧滩袁河
临江人采办木材沿溪流而下,先扎成小排,进入袁赣两江,将“小排”改扎成“大排”,到鄱阳湖后,再改扎成“江排”,沿长江直达南京、上海等地。随着业务增大,从业人员增多,木商大户们便立约定规,建立临清木帮,以便行业管理营运,与其他木帮竞争。大佬们还出资在赣州、吴城、南京、常州、上海等地建“临清会馆”为木帮会所,设董事等常年执事人员。南京上新河口还有自己的湾排港口,从上新河口至北河上,全长三四华里,叫“滩上”。滩上雇有几十名安全保卫人员,俗称“滩爷”。“滩爷”均为临江人,由帮会管理,有固定人数,不容任意增减。每位滩爷均领有特制铜牌为身份证明,可以世袭,可以转卖。每块铜牌时价约二三百银元。
袁河边木帮系排石桩
临清木帮,本钱小的经营毛竹,以根大小论价;本钱大做木材,以“码子”为单位,计算木材体积银两,所以又称“码两”。根据木材直径大小分为分码、小码、中码、大码,每码对应1.75,1.30,1.09,0.97立方米。总量时一般用混和码,1码折合1.5543立方米。俗称“龙泉码价”或“龙泉口诀”,师徒父子口授,密不外传,最早是明崇祯年间,江西龙泉(今遂川)木商郭维经女儿所发明。这种方法计算便捷准确,误差少。临江人最早学得这一秘诀,在木商生意场上掌握信息优势,占据主动,把盈利发挥到最大化。随着时代变迁和货币的变革,这种计算方法建国后停用。
龙泉码
民国时木号发票
木商排工常年行走江河,经过无数险滩急流,危险重重。所谓:木排生理,虽利多,但风险大。为祈祷平安顺利,便奉家乡晏公为保护神。晏公名戊子,临江府清江县人,大元初以人才应选入宫,为文锦局堂长。逝后父老立庙祀之,有灵显于江河湖海,凡遇风波汹涌,商贾仰扣即得安稳。明洪武年间被诏封为“显应平浪候”,尊为天下水神,保海晏河清。沿江河有许多晏公庙,木排行到,便上岸拜祭。每年农历十月初三,是“神宵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晏公生日,木帮子弟都要隆重祭奠,在临江还要唱上一月晏公戏让家乡父老观看。另外木帮还有许多讲究,如放排沿河见许多宝塔,不可说塔,因其谐音“汰八”,而称塔为“笋仔”。掌舵排工老大一般不用陈姓,胡姓老大却倍受欢迎,均因其谐音之故。
晏公庙
民国时期,临清木帮达到顶峰,为江西三大木帮之首,占领了长江中下游大部木材市场,远销北京、天津地区。当时临清木帮在全国有大小木号400多家,其中清江县分别在临江、樟树、永泰、经楼、蛟湖等墟市有木架18家。这400多家木号中张家山郭坊庙背村黄伯仁,经营“黄德泰木号”达半个世纪,拥有木材约7000两码子,成为临清木帮的首户。解放后,黄伯仁将全部家产捐出兴办“公私合营南京织布厂”。经楼长冈村“胡裕泰木号”,独资经营西、广两木,销往北京、天津,年运销量达5900余两码子,极盛时经营资本达30多万两银子,并在北京设有“江西胡裕泰木号”。
经楼水溪木商老宅
这些木商老板赚钱后纷纷在老家大建豪宅,并积极参与宾兴事业,建桥修路造福乡里,有的还修建子弟学校。现在河西乡村还留有许多当年木商们修的石桥、青石板路和老宅。建国后,木竹收归国家经营,私营木架全部关闭,统由政府商业部门经营,经历六百年辉煌的临江木帮消失在岁月的长河,只留下尘封记忆。
临江钟鼓楼
在江苏常州市有幸保留了一临清木帮建筑:临清会馆。让我们见识当年临清木帮的辉煌。常州临清会馆现在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921年重建,是一组中西式样结合的二层砖木建筑群。前后三进,中间有一个较大的院落。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98平方米,存屋四十余间。其中主楼为回形转楼,左右楼道相接,楼中上层回廊为木制栏杆,走廊贯通前后,气势端庄。会馆朝北大门门框为麻石库门,上刻“临清木业公所”六字,是当时常州临江木商总部。遥想当年,家乡的木帮大佬们汇集于此,挥斥方遒,图谋全国木材市场,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常州临清会馆
常州是水运要道,运河靠近长江,含泥沙的江水灌入运河使河水变得混浊。木材浸入清水,木质易黯黑,日久易生苔,而含沙混水却有利于木材防护,可保持木材皮色黄亮,材质不变。因此,各地木材纷纷涌向常州一带聚集,待木材浸透后再转运各地,常州也因其木业繁盛成为江南木材市场的集散中心,所以临清木帮也在此设立会馆。
清末常州运河码头木排
繁华终究要落幕,临清会馆、河畔石桩、老字号木架、木帮老宅、龙泉码价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这些遗存的历史记忆,似乎还在传唱当年临清木帮的盛世传奇......
临江河下街民国“同盛架”
后记:身为一个临清木帮后人,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木帮的文章,追忆先辈们创业的艰辛。听父辈们说,解放前夕临江只有两个半木架,蒋同盛最大,我们家规模小只能算半个,招牌叫“胡同兴”。我们老家是义城堎下胡家,村上都是做蔑器手艺。先是,祖父兄弟二人为生活所迫,随族人到临江城谋生计,省吃俭用积累了些资本,开始小本钱做毛竹生意,后来慢慢做大,祖父便带舅公到分宜买山放排。一路艰险,舅公有打,赤手四五人拢不了身,一根扁担可挡十余人,偶有惊险但还平安。因祖父诚信,后与分宜一山货老板结下友谊,互用资金,才避免了路上来去之苦,就叫大伯常住分宜招拂,家中二伯年少,但熟记龙泉口诀,码子恰得死,当时街坊客人们都叫他们胡同兴家的大主伢子、细主伢子。
袁河码头接官亭
民国三十六年,家中事业刚刚起步,祖父与大公公(祖父大哥)傾资合伙放排去南京,木排才到丰城拖船埠,家中发生变故,祖母难产而死,隔壁明宗族伯连夜走路到丰城叫回祖父。当时父亲只有两岁,祖父回家面对一家幼小,不忍外出,于是放弃生意,留在家中照拂子女,自此生意中落。后来大姑娘(姑妈)说,当时南京嫁女作兴樟木箱陪嫁,樟木价涨,那单生意大公公赚了好多。大公公也因此在解放后土改划分成份时吃了亏,我们家却因此免了许多麻烦,真是祸福难料。大姑娘是家中长女,读过女子学校,会英语,当年录取时,通知书还被祖父供在老家众厅上席。如今斯人已逝,我们叔伯兄弟六人,无一承祖业,皆平凡岗位工作。三姑娘环顾众侄子叹道:“你哩冒有一个银能比得上你哩公公!”言犹在耳,令人唏嘘!
作此文时,忆起家中往事,情难自禁,添作后记,以为纪念。
胡毅坚于202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