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台湾一连长冒死游回大陆,学习多年后,成为中国顶级智囊
1949年末,蒋介石败退台湾时,不仅带走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还带着不少精锐部队。这批人离开祖国大陆,离开家乡,在台湾整日思念亲人和故土。
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在蒋介石父子统治台湾时期,不允许台湾军民与大陆有联系,两岸处于隔绝的状态。因此,不少思念大陆的台湾人,在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回到祖国大陆时,会铤而走险,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
1979年5月16日傍晚,台湾某部队的一名连长,趁着夜色从金门岛冒死游回大陆,此人就是林毅夫。林毅夫游回大陆后,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国的顶级智囊,为国家在经济领域做出非常大的贡献。
台军连长游回大陆
林毅夫原名林正义,1952年10月,出生于台湾省宜兰市。从小,父亲对林毅夫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儿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
在父母的教导下,林毅夫从小就牢记孙中山先生的遗训: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在林毅夫看来,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为千万人谋福祉,使国家受益,那就要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样的事业中去。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林毅夫后来才敢于不惜离开父母和家乡,也要义无反顾游到大陆。
1972年,就读于台大农工系一年级的新生林毅夫,主动申请到陆军军官学校就读。在当时来看,此举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为当地军校招生低迷的现象注入了强心剂。
台湾方面,为了让更多的青年读军校参军,大肆表彰林毅夫,从那以后,他成为国军队方面的明星,经常出席各种场所。
3年后,林毅夫从军校毕业,先是在校担任学生连排长,不久获得公费学习的机会,获得政大企管硕士后,随即返回军中,派到金门岛马山播音站前哨担任上尉连长。
可以说,林毅夫一毕业就有大好的前程,当时驻扎在金门岛的马山连是全师最好的一个连队,里面的成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年轻精英,假以时日,林毅夫晋升的机会非常高。
马山是金门岛距离大陆最近的据点,直线距离仅仅只有两千余米,可以通过望远镜清楚地看见对岸的活动。林毅夫一直向往回到大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会用买来的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悄悄地收听大陆电台。
每天夜晚看到对岸星星点点的灯光,能让林毅夫心潮澎湃,多么希望能回到祖国大陆,对那里充满了无限的向往。然而,一条台湾海峡,将两岸人民分离,这使得林毅夫的梦想无法实现,他痛恨这种分离之痛,暗暗发誓一定要想办法到大陆去。
无意间,林毅夫听说十年前台军有一位排长泅水到对岸,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从那时候起,林毅夫萌生一个大胆的计划,要游回大陆。
林毅夫身体强壮,平日喜欢运动,就是缺乏游泳技能,为此,他每天锻炼,苦练游泳基本功,通过一段时间的计划训练,有了很大的进步。
一切准备就绪,1979年5月16日傍晚,林毅夫先是假传“军事演习”的命令,下达宵禁令,不让任何官兵出来,给自己争取时间,然后向两千多米外的福建厦门海岸游去。
晚上九点,连队副官有事找连长,发现林毅夫不在,到了他常去的地方,依旧不见踪迹。事情紧急,金门岛连夜在水陆两域展开地毯式搜索。台军在金门搜索两天,没有找到林毅夫,他仿佛“人间蒸发”了。
另一边,福建厦门岛上的守军发现林毅夫后,出于职业要求,立即将他控制,盘问。林毅夫丝毫不慌,他非常配合,主动说明泅渡大陆的原因,并且从口袋里拿出了身份证明。厦门岛上的守军很快就明白了,林毅夫是主动投诚而来,立即将这个好消息报告给了上级。
林毅夫原本是被台军高层寄予厚望的青年基层官兵,可为了回到大陆,投入祖国的怀抱,他不惜铤而走险,泅渡大陆,如此诚心,实属难得。
国家顶级智囊
林毅夫泅渡大陆后,在组织的安排下,根据个人意愿,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学习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平日一有空就埋头苦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1980年,林毅夫迎来了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机遇,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应邀访问中国,他在回国前,前往北京大学做了一次报告,给了林毅夫一次表现的机会。
当时改革开放不久,国内懂经济又懂英文交流的大学生不多,林毅夫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受北京大学经济系领导的指派,为舒尔茨教授做一些翻译工作。
林毅夫性格外向开朗,善于交流,为舒尔茨做翻译工作期间,表现得非常出色,各项工作能够快速有序完成,给舒尔茨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看着这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舒尔茨有意培养,回国后,立即写信给林毅夫,邀请他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
收到名师的邀请,林毅夫无比激动,在北京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在舒尔茨的推荐下,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尽管当时舒尔茨已经退休10余年,不再带博士生了,得知林毅夫到来,破例将他招为入门弟子,由本人亲自教授。
对林毅夫来说,这是机会也是挑战,芝加哥大学是全美甚至是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尤其在经济系,培养出了一大批世界顶级的经济学家,该校素以淘汰率高,校风严谨著称,林毅夫入校后,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其中,他的勤奋和努力得到了回报,在舒尔茨教授的指导下,用了4年时间,成为同批入学学生中,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人。
林毅夫的毕业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和实证》含金量非常高,在界内获得相当高的评价,就连一向严谨的舒尔茨教授都夸该论文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在美国学习期间,林毅夫不仅学业有成,而且和妻子成功团聚,简直是双喜临门。博士毕业后,美国多所大学和机构用丰厚的报酬,力邀林毅夫前来工作,可他一直没有忘记来美学习的初衷,坚持回国效力。
1987年,林毅夫带着妻子从美国归来,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首位从西方学成归来的经济学家,仅此一点,就值得我们尊重。
回国后,林毅夫在国务院工作,用他专业的经济学能力,为国家各方面的发展献计献策。为了实地考察各省经济,林毅夫不辞辛劳,除了台湾省外,他奔赴各大省、市、自治区,深入一线调研,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制定出正确的发展计划。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国家迫切需要像林毅夫这样优秀的经济学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林毅夫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1994年8月,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被任命为中心主任,领导该机构的具体工作,可见组织对他能力的认可。
如今,林毅夫已然成为中国的顶级智囊,他对我国“十五”规划提出的各项意见,绝大部分被采纳,成为经济界的红人。
结语
林毅夫原本是台湾的一名基层军官,心向祖国和大陆,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泅渡大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爱国情怀。
与此同时,林毅夫学习出色,凭借自身的努力和舒尔茨教授的重点培养,使他从学术界内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最顶尖的经济学家之一,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