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诫》让女子活成了奴隶,而《女则》却可以让女人修成女神
01
现代的女人要活出个性,而古代的女子却要活出品性。
中国古代女子的品,实际是男权社会让女人去存在化的另一种赋予,只是给她们一个人生方向,不然纯粹沒有价值感、仅仅只作为生殖的存在,可能会让社会彻底失衡。且这种体制被正当化为男为阳,女为阴的实际表象。
周文王、孔子这些圣人们所维护的礼制社会,实际上是给女人挖了一个很深的陷阱,使得整个社会的女人对男人的顺从达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
久而久之,这种顺从人格已经植入女性的基因,男性不需要再做什么,女性自己就会去加固陷阱的围墙,成为这个陷阱的维护者。
宋共公的夫人宋伯姬在面对一场大火时,因"妇人之义,傅母(保姆)不在,宵不下堂"的礼教规定,她坚持“越义求生,不如守义而死”,最后被活活烧死。
而成书的《女诫》、《女则》都是出自有文化的女人之手,自觉维护男尊女卑的正当性。
虽然古代女人沒有获得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古代家庭式的文化教育,让书香门第的女子仍然成为文化的受益者。
且慢,女人有文化就一定是受益者吗?不一定。仔细阅读这两本书,才发现在同样的规范下,受益与受害有了新的定义。
02
写《女诫》的班昭,继哥哥班固之后续写了《汉书》的八表,这样的成绩,对得起其史学家的称号。只是她对秦帝国郡县制的批判,表现出她对旧秩序的维护决心。而她写的《女诫》,把女子的自我存在感几乎降到了零。
《女诫》的七条诫律,女子的卑弱排在第一。也就是说,女人生来卑贱,卑贱到几个月的女婴就要睡在床下,让她接受生来就卑微的命运。
第二是从夫。男人对待女人,用的是“御”,而女人面对男人,用的是“事”。丈夫的开心就是女人存在的最大价值,男人是女人的天,男人可以随心所欲地驾驭女人。
男子生得如狼一样凶猛,但还怕其太弱,女人生如老鼠一样胆小,却仍怕其存留着虎性。
第三是谨慎。在男人面前必须谨小慎微,把女人的卑顺作为夫妻和睦的第一标准。“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这一标准,被后世封建王朝发挥到病态的程度,人为地把女子的脚扭曲致残,还美其名曰“三寸金莲”,活生生限制了女人的行动。
能以欣赏的姿态接受女人那双畸形的脚的,其本身心理上的疾病早已无药可治。林黛玉的病态,也成了另一种美。以弱为美的观念发展到让人惊掉下巴的程度。
第四是妇行。遵从妇行的基本标准是不能戏笑,只能干活。好的绝不能享受,不好的都要接受。
第五是专心,即“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简单点说,就是男人可以无限的花心,女人却要绝对的专一。
第六是服从,这一项对女子的要求,就是机器人的标准,服从就是女人能做的一切。
第七的叔妹,这是女人在夫家中的三大关系之一。在处理与小叔小姑的关系时,女人不但要顺,还得谦。
《女诫》诠释了古代女人三从四德的最高标准,对丈夫唯命是从,对公婆无条件服从,对叔妹毫无理由的谦顺。
看完一篇《女诫》,就只有两个字:憋屈。这需要怎样的忍耐力才能做到?要去仔细分析,都嫌累。当汉和帝让后宫的女人以班昭为师,班昭把天下女人带向了深渊。
《女诫》在中国社会中的深入,可以说沒有死角。小时候一直不明白,失去丈夫的女子在哭灵时,为什么每句的开头,都要竭斯底里地长呼一声天,然后才述说悲伤、思念和将来无依无靠的彷徨。
读了《女诫》才明白,那声缠绵悱恻的天,是女人存在的全部,是丈夫掌控意义的所在。
03
从字面意思上看,长孙皇后所著《女则》,似乎也异曲同工。
但事实上,这是一本女人的自我修养日记,但同时也不限于女人的接受范畴。
《女则》以戒奢从俭作为一个人的品质基础,来论述节俭对于每个人和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俭者,圣人之宝也”,一个伟大的人,要先有节俭之风,才能有御世之德。
而不管是诸侯夫人,还是士大夫、庶民之妻,只有勤俭持家,才会家有余粮,才可以讲礼仪,才可以行教化。
每一尺布都有女人辛勤的付出,每一粒粮食都包含农民的汗水,如果暴殄天物,上行下效,整个社会的弊端就会无法遏制。
《女则》的又一个修身法则,就是善。从一个国家来看,每个贤君的背后,都应有一位贤德的女人。
太任的贤德与端正世所公认,她嫁给季历,生的儿子就是周文王。而周文王又娶了聪明贤淑的太姒。太姒不但严教子女,还为周文王分忧国事,被后人尊为文母。
长孙皇后以这些贤母圣妃为榜样,总结了好女人该有的修养:柔顺、温良、贞静、庄敬,乐乎和平,无乖戾也。
她认为女性有了这些品德,才可以积善,才能成为最好的贤内助。她借《易经》的“积善之家,必有餘庆”,来阐明善对家和子孙后代的重要影响力。
《女则》对于人格的完美性是理性而客观的,她并不要求人都要完美无缺,而是重在“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跂是行走的意思。
对于孝,《女则》遵循了孔子的观点,孔子说: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如今所说的孝,说是能供养父母就可以了。要说能养,犬马也可以做到。如果对父母没有孝敬之心,和犬马没有什么区别。
《女则》中,对孝的表达同样申明,表情笑容可以伪装,真心孝敬的心是不能伪饰的。
长孙皇后对于古人只宣扬虞舜、周文王等男人的孝作为后世人的典范而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她认为孝道是人对亲情的天性使然,不分男女,也不是只有圣人才可以做到。
在《女则》中,长孙皇后还表达了女人接受教育的重要作用。她认为,母亲是女儿的老师,而读书,却能让女子更能懂得古人的品德修养,并且可以鉴别妍媸[chī],可以权衡轻重,可以明白是非,更可以让自己得到进步。
也就是说,长孙皇后提倡女子也要接受教育。这似乎违背的古代礼制,但李世民却并沒有觉得长孙皇后的观点有什么不妥。当皇后去世,他看到《女则》时,还哭得稀里哗啦,认为皇后太了不起了,把《女则》印了很多份,让人学习。
长孙皇后自己也真正做到了生活从俭,对丈夫敬爱有加,孝敬父母事必躬亲。以这样的品德统领后宫,后宫的祥和宁静,似乎成了顺其自然。
从总的来看,长孙皇后同样对女德自觉地遵从了,但却完全体会不到班昭《女诫》的窒息感。究其原因,才发现《女则》里,长孙皇后从来没把女人作为卑贱之身示人,女人不需要战战兢兢,也不必在颤栗中去处理夫君、公婆、叔姑这三大家庭关系,而是自信从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阐明什么该做和不该做。
04
同样有才学的两个女人,在同样的封建社会背景下生活,班昭的谨小慎微和长孙皇后的从容自如,令人印象深刻。
班昭十四岁嫁给曹世叔,丈夫很早就去世了。也许是守着儿子在婆家几十年的艰难生活,让她不敢越礼制半步,正如《女诫》里所说,公婆说得对要遵从,说错了也要遵从。
班昭对礼制的维护不但得到当朝皇帝的认可,在邓太后执掌朝政时,也受到了重用。她的儿子曹成也因此被封侯。对于当时的女人来说,这是了不起的成功,她写《女诫》对封建体制竭尽全力地进行维护,就不难理解了。
长孙皇后是名将之女,和李世民也算门当户对,十三岁就嫁给李世民。两人共同经过了隋末乱世的患难,属于你爱我,我更爱你的模范夫妻。
李世民被封秦王时,她是秦王妃,李世民登上皇位后,她成了皇后。尊贵的地位加上有一位宠爱自己、思想开明的丈夫,沒有受到压抑的长孙皇后,在文字中也表现出了一种温润与洒脱,言语中更难以看到压抑与束缚。
两个博学的女人,活出了两种境界,一个像奴隶一个样,牺牲自己的所有爱憎,迎合别人的心情。一个把自己的美从外在历练到内心,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都得到全面的升华,高贵的气质从外貌直深入到灵魂。难怪她不但是丈夫的贤内助,还是丈夫的知音和精神依靠。她过早地去世让李世民难以接受,建层观,望昭陵,以解自己的相思之苦。
这是一个女人经过岁月的洗礼,让自己向女神演变的努力。
但结果令人意外,《女诫》几乎被当着女人标准答案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而《女则》却在宋朝失传。
其实不是《女则》真的失传了,而是宋朝那些整天在朝堂勾心斗角的掌权者们,没有胆量和自信去面对有可能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女人。于是,裹脚成了让女性变弱的又一手段。再加上畸形的审美需求,一步三摇的三寸金莲逐渐成了女性的时尚。
殊不知,给女人设置大陷阱的男权者们,更多地暴露了自己的羸弱,以至于他们从来就没有让宋朝的国防雄壮威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