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第二讲: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上一次,我们讲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下面是“日月盈昃”。
“盈”,就是“满”的意思,也就是月圆月缺的“月圆”。“昃”,按照古书上讲,叫“日西斜”,太阳要落山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就是讲“日升日落、月圆月缺”。
表面上看,意思很简单。但是,中国人有一种思维习惯,比方讲“日月”,想表达的可能不止“日月”,还另有所指。
举个例子:《诗经》第一篇叫《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当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明显是讲男女恋爱。但为什么要说“关关雎鸠,在河之州”呢?我们上中学的时候都学过,这叫比兴——借物起兴!雎鸠是一种水鸟,也就是鱼鹰。鱼鹰的特点是雌雄配偶固定,几乎一生不变。古人就用这个特点比喻男女之间坚贞的爱情。这首诗写谁跟谁恋爱?古人说,是周文王跟太姒。具体是不是呢?这个不好讲,但是古人就这么认为。总体上,它是借关雎讲恋爱。这是一种比象思维——用比喻、象征的方式讲道理。
不仅《诗经》是这样,《周易》最根本的道理也是“上天垂象,圣人则之”。老天爷给人讲道理,不是直接跟你讲,而是给你显示一些景象,让你去悟。圣人——聪明的人(大家看繁体字的“聖”,直观的意思就是“耳聪目明”的人)就可以从这些景象里得到启示。然后,“则之”——开创一种方法,学习、效仿老天爷,沟通天和人。
这是中国古人一种很特殊的思维方式。中国的唐诗、宋词为什么那么美?为什么有那么好的意境? 就是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没有这种思维方式,体悟不到那种优美。
还说刚才讲的“日月盈昃”。古人写月亮的很多,苏轼的《水调歌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美,千古绝唱!借助这种思维方式,用月亮表达那种难以言表的情感,太奇妙了!
不仅仅是诗歌,《周易》里也有这种例子。我记不准是哪一卦了,就有“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的说法,表面意思是说,太阳升到正中,就要往下走了,月亮圆了以后,就开始缺了。它仅仅是讲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吗?不是!它在提醒我们,无论什么事儿,做到圆满,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跟爬山一样,爬到山顶,自然要向下走。那么,怎么能长久持盈保泰呢?曾国藩把自己的书斋叫“求缺斋”。为什么要“求缺”?就是有意识地不把事情做那么圆、那么满,故意留下一些缺憾,省得老天爷“动手”。
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讲,中国人这种思维方式很多时候非常合理。大家想一想,我们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事事都很顺利,哪一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但忽然招致一种《周易》所讲的“无妄之灾”?在我的经验里,有过二、三个这样的人。我去参加一个遗体告别仪式,有一个挽联写着:天妒英才。是不是这样一种意思?当然,有人会说,这是迷信!是不是迷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但事实就在那儿摆着!
实际上,这句“日月盈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我只是简单举几点。
下一句是“辰宿列张”。“辰”和“宿”这两个字,需要单独拿出来讲一下。
先说“辰”。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时辰,是表示时间的。但是,这个字在甲骨文里很特殊,是个象形字。怎么象形?是一个贝壳。我们都知道,普通的贝壳都是一边宽、一边窄。“辰”,就是在贝壳窄的那一边挖两个洞,再拴上一段绳子,可以套到手上,宽的那一边磨光、磨得特别快,可以用来掐谷穗。所以“辰”在甲骨文里是一种农具——掐谷穗的工具。
这种意思后来发生了衍化。我们看“辰”这个字,如果下面加一个“虫”,就是海市蜃楼的“蜃”——一种软体动物、海里的贝类;如果加一个“扌”,就是“振”——贝壳扇动开合的样子;如果加一个“女”,就是妊娠的“娠”——怀孕的意思;如果上面加一个弯弯曲曲的“曲”,就是农业的“農”(这是繁体字,后来简化成“农”);如果加一个“日”,就是“晨”——早晨,这是一种衍化方向,跟时间有关系了。
这里面有个问题:它本来是讲农具,后来怎么跟时间联系上了?
我们说,农业社会最重视的是什么?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这些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在古代,这叫“观象授时”,也是历法最早的意义。掌握了这些,农业才能发达起来。
不仅仅是中国,在其他早期文明里,观察天象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比如:世界上最古老的两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他们观察的是“天狼星”。每当天狼星在天空出现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尼罗河快泛滥了,夏天要来了。这可能是人类观察天象的最早记录。所以天文学可能起源于中东。
上次我们讲上帝造人,用了七天时间,最后一天休息,现在叫礼拜日。按这种算法,一个礼拜是七天——从星期一到星期六、星期日。为什么叫星期?就是因为中东人观察“七曜”——现在说的金木水火土日月,观察它们的运行周期,所以又叫“七曜日”,也就是“星期”——七颗“星星”的运行周期。后来,这些知识传到希腊,传到西方,也传到了印度。后来到唐朝的时候,印度佛教的密宗兴盛起来,天文、历法就随密教一起传到中国。中国也有了“七曜日”的说法,天文、历法也严密了很多。那时候,有一个非常伟大的和尚,叫僧一行,按现在教科书上的说法,是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好像还有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一行”)。但是,一行同时还是一个伟大的宗教家,是密宗高僧。也就是说,至少在一行的时代,天文历法和宗教还是搅在一起的。密宗当年为什么那么流行?其实和天文历法、施咒求雨、“神通”都有很大关系。那会儿,有所谓开元三大士,都是从印度来的,又叫“神僧”。
这说到了“密”!现在有“藏密”,唐朝有“唐密”,日本有“东密”。日本的“东密”是“唐密”的传承,后来“唐密”在中国失传了。所以现在世界上的密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藏密”,一种是日本的“东密”。
这一讲就远了,不讲这么多,回到“辰”和“历法”的联系上来。
我们刚才说,“辰”是收获谷穗的工具。那么,什么时间收获谷穗呢?这就涉及到“辰”后面那个“宿”字。“宿”,也就是人们经常讲的“二十八宿”——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是四象,每一象又有七颗(组)星星,一共是二十八颗(组)。这当中,“青龙”这一象有一个“心宿”。当这颗星星在天空最南边出现的时候,也就是收获的时候。这样,“辰”就和天上的星星、和时间联系起来。
当然,这仅仅是“辰”的一种讲法。按照古书记载,“辰”还有另外一种讲法,就是所谓“日月之会”。
我们都知道,月亮有圆、缺——一开始是满月,后来慢慢变成月牙,最后完全看不见了。为什么月亮会有这种变化?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但是,因为太阳、地球、月亮位置的变化,地球上能看到的月亮反光部分也在不断变化。当月亮处在太阳和地球中间,月亮反光的部分完全背对地球,就看不到月亮了。这个时候,古人就叫“日月之会”,也就是“一辰”。
一年有多少会?十二会。因为一年有十二次月圆月缺,也就是十二辰。在天文学上,一周天等分成十二份,一份就是一辰。当然,每一辰都有自己的名字,这就是中国人讲的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太岁头上动土”。太岁是木星。为什么木星叫太岁呢?因为木星在天上走一圈正好是十二年,也就是一年走“一辰”,所以古人就用木星记年。比如:《兰亭集序》开头是“暮春之初,岁在癸丑”,也就是岁星走到了“癸丑”的位置。这里面还涉及天干,有点复杂,就不讲了。
总之,到这个时候,“辰”最主要的意思就不再是农具,而是用来表示时间。
当然,“辰”还用来计时。我们都知道,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什么子时、丑时……,一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事。有一次,可能是沧州那边一个老先生,通过微信联系我,说他发现分、秒、时里有一些秘密,就是分、秒、时的换算有一定规律,这些规律跟八卦什么的有关系。我说:老先生,您知道中国古人用什么记时吗?时辰!分、秒、时是西方人的记时方式,这个里面有规律也不能算传统文化。老先生很尴尬,但还是坚持他讲的那些。我说:没关系,您可以作为自己的兴趣继续研究,但说这些是传统文化要慎重!
其实,传统文化里很多内容在当时可以说是常识,现在却很少有人知道了。比如,古人计时还有“更”,什么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其实,这个字不能读“gēng”,应该读“jīng”。以前过年要早起,叫什么?起五更(jīng)!是不是?!现在不起那么早了。还有我们经常说“三更(jīng)半夜”,是不是?!大家知道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字不念“gēng”而是念“jīng”吗?起五更(jīng)不能说起五更(gēng)?这跟京剧有关。京剧的戏词里,念这个字的时候,不能念更(gēng)。因为“更(gēng)”是改动、变更的意思。你到皇宫里唱戏,念“gēng”,要更(gēng)什么?改朝换代吗?所以戏班里留下来的规矩,这个字要念更(jīng)。大家看京剧,这个字是不是永远念更(jīng)!
讲得太远了,不能再讲了。这是我们讲“辰”这个字,下面还有 “宿”字。
“宿”,就是星宿。刚才讲过四象、二十八宿,不重复了。二十八宿哪里来的?是中国的发明吗?就像刚才我讲的,天文学最早起源于中东,然后传到西方、印度。所以,有一段时间人们认为二十八宿也是从中东传到中国的。但是,后来考古学家发现了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墓当中出土了一个装衣服的箱子,箱子顶上豁然有二十八宿的图案。这个时候,人们才知道,我们国家战国时期二十八宿的天文观察系统已经非常成熟了。那时候,佛教还没传到中国,而且中国人用的名词、观察方式跟中东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也就是说,中国人的历法可能受到中东一定影响,但最主要的内容是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
大家看,我们今天只讲了两句话,里面涉及到多少老祖宗传下来的内容!这些内容流传了几千年,难道到我们这一代就断了吗?这可是传统文化里的宝贵财富,所以我愿意把它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