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声杂志︱陈如山的漆艺人生
第一次见陈如山已经是一年多前,也因那次机会,我见识了大漆的庐山真面目。陈如山的漆器崇尚极简主义,毫不造作的线条,经典红黑的搭配,总是那般让人怦然心动。“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被奢侈品界用来诠释香奈儿精神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陈如山的大漆,简单的东西往往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享受。
再次约访陈如山,他正在忙着给自己的大漆工作室搬家,从设计规划到施工监管,从一砖一瓦到一草一木,事无巨细。和上回见面相比,老师脸上的确多了些许倦容,但纵使琐事缠身,劳心劳力,不变的依然是对大漆的那份热爱。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陈如山的漆器作品简约自然
回归山野 静心做漆
在电话里预约见面时间,陈如山说,礼拜天要上北峰看看新工作室的进度,正好邀请我们一同去参观,他还特意提醒摄影师,山上现在比较脏乱,恐怕不好取景。
从山脚下驱车到达目的地,大约不到半小时,但崎岖盘旋的山路着实也让坐车的我捏了一把汗。车在村里的一栋破旧的两层木板楼前停下,楼房坐落在一片朝阳的山坡上,依山傍水,虽然是亟待修葺的状态,但景致极好。陈如山带我们走进一层的某个房间,一张简陋的长桌上摆着一些木制的碟盘和罐子,“这些是底胚,通常用香樟木或榉木制成后阴干,再淘汰一些有裂缝或缺口的。在上漆前,要把胚上的木头硬疤抠掉,用漆灰填补,不然硬疤会分泌油脂,木头膨胀导致漆面开裂。”陈如山告诉我们,这个房间只是他的临时工作室,很多物料和工具都打包在箱子里,暂时只能把常用的先拿出来。等整修完工,这栋楼将来就是他的大漆作坊。绕过木板楼,我们往山坡上走,在一块凿平的空地上坐落着一栋传统的中式老宅,飞檐翘角,完美的对称结构,清晰的卯榫保存尚好。“老宅的修缮工程不大,我打算将来作为自己的作品陈列厅,留个纪念的同时也给自己做个总结。”陈如山憧憬着。
继续爬坡,我们看到一群工人正在搭建一间木屋。屋子的四边立在支撑柱上,看上去仿佛是悬空的。想象一下,站在木屋内,放眼望去,看到远处的竹林顶端随风摇曳,视野开阔,心旷神怡。陈如山非常中意这个木屋,他下决心地说,“准备全力以赴抓紧完工,以后每周上山做五天漆,就有地方睡觉了。”
山顶的海拔大概有400多米,站在此处能将山下景色尽览眼底。顺着陈如山的指向,我们看到山脚下蜿蜒的小溪,“溪上的那座石桥是我自己掏腰包建的,虽然是公共设施,但与人方便自己也方便嘛。”陈如山还催促工人趁着这一季春天多种些桃树、三角梅,他说,待明年春暖花开,漫山遍野都姹紫嫣红。
往山下走的时候,一阵阵清脆的泉水声吸引了我们,在山坡旁的一片竹林后隐约可见湍急的水流,山泉便藏匿在此。陈如山感叹,一切似乎听起来十分美好,实际上却困难重重,问题接踵而至。这个大工程起码耗时三年以上,而且铺路、夯地基等具体工程都不属于自己的专业范畴,最近就有些静不下心来做漆了。但之所以决定做,并且坚持做好,就是凭借着对大漆的热爱,想让大家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大漆。
准备离开前,我们才留意到临时工作室的门边放置着一把方面纯黑大漆官椅。“这把椅子已经拖工很久了,目前还停留在上漆打磨的工序,差不多要上20多遍,每一遍得阴干后打磨,然后再上漆,再打磨。但是打磨方面椅比圆面椅复杂得多,方面椅每一根木头都有四个面,得分别打磨,还要小心边缝。粗略计算一把方面椅至少有100多个面,可想而知,打磨工序是极其费工的,而且大漆黏性非常高,没有力气又吃不了苦的人还真做不了打磨的活,就算是身强力壮的人,一天最多也只能打磨一次。我现在都快找不到工人干活了。” 陈如山笑着说,不少人为了省事都不愿意做方面椅,但是我坚持做,我也希望愿意跟为一起做的人是因为喜欢大漆,而不是仅仅为了谋生。
▲简单的线条与色彩,往往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为了赚钱就别做大漆
陈如山不是一个善言辞的人,但只要聊到他最爱的大漆,话茬就自然打开。他开玩笑地说,当年开始做大漆纯粹因个人兴趣,没想过靠它赚钱,但是入行后才明白,不但没收入,还得倒贴。“我的一位昔日同窗最近联系我,他感觉近几年大漆市场不错,想跟着我一起做,问我一年能有多少收益?我反问他,如果没钱赚还要往外掏钱,你还做吗?同学立马犹豫了。”
做不赚钱的买卖的确很难有吸引力,但陈如山依然执着,一方面是对大漆的激情,另一方面也需要强大的心理建设。他说,曾经有不懂大漆的人误把他的漆器当成塑料制品,拿在手上随意敲打。他很心疼,出面制止,结果还遭到讽刺,“什么东西这么金贵还不让碰,还能用吗?”陈如山只得摇头苦笑,把委屈往肚里咽。他说,坚持从一而终真的非常苦,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从每一次迷失中找回自己。
有人说,如今做漆器的有90%都是用腰果漆打底(调配而成似天然大漆的新漆种),再刷上两遍大漆,外行几乎看不出来,就陈如山太轴,非做大漆不可。对此,陈如山反驳说:“纯天然大漆的确非常珍贵,通常一公斤售价大约500元,优质的甚至高达上千元,虽然偷工减料可以缩减成本,但得到的只是眼前,失去的却是长久。漆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再这样下去会毁于一旦,我必须坚持做大漆,也相信总有被认可的那一天。”
之所以决定把工作室搬到山上去,陈如山直言承认,是为了远离诱惑,在闹市中有太多干扰让自己无法潜心做大漆。“今年上半年抓紧时间把木屋弄好,下半年就长期住山上,把欠的‘功课’一一补上。”
为了获取创意的灵感,陈如山每年都会去上海或香港,甚至出国小住一段日子。陈如山觉得,香港是一个等待感受生活的城市,因而他在香港从不住酒店,而是租住当地人的公寓,每天早上步行去买菜,下午在街边喝下午茶,完全融入香港人的日常生活。
▲陈如山做漆时的工具
2014年,陈如山去了日本游学。在日本,他不仅四处参观日本的大漆作坊,还拜访了皇室漆器大师,学习日本独特的大漆工艺。“在底胚的内部、底部以及边缘都铺上纱布的做法就是从日本学来的,纱线的纵横交错可以均匀分解木头热胀冷缩所产生的变形,保障漆面不产生裂痕。除此之外,在日本还掌握了如何让大漆附着在金属锡上不剥落的技巧。”陈如山说,此趟日本之行受益匪浅,他为日本漆匠精益求精的技艺称赞不绝,尤其是日本各类漆器工具,比如上漆的刷子,刷毛极为纤细顺滑,每一笔都能够一气呵成,而且分类精密,有整个刷柄都有刷毛的,像铅笔芯一样,有一半刷毛的和不可替换刷毛的。他特意买了好多把,准备好好钻研,打算以后自己动手做工具。
“热爱的最高境界不是痴迷,而是让别人的东西为我所用。我不迷信日本漆器,甚至认为日本漆器虽然在工艺方面首屈一指,却没有我们中国的有生命力。”陈如山告诉我们,日本漆器的上漆厚度可以正好超过尘埃的直径,漆面毫无颗粒感,但仅此而已了。而我们的大漆被赋予灵魂,融入创作者的思想,通过推光将纯黑大漆下的朱红大漆不规则地暴露出来,红与黑的强烈撞色,视觉冲击力十足。我们必须学习日本工匠的精神,但没必要麻木崇拜,将他们的技艺融入我们的创意中,才会有真正的中国大漆。
文_张芬
图_周昂
责任编辑_林宗龙
注_原文版权属于本社,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有闽人的地方就有闽声!
《闽声》网站:http://www.mszz.org/portal.php
微信号:minsheng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