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一种什么关系
王静波
女儿小学四年级时曾很生气地对我说,“妈妈你翻了我的书包,我们不再是朋友啦!”,看着气鼓鼓的小家伙,有点好笑,有点感动,还有一点点歉意。她一直把我当朋友啊。摊上这样的妈妈她没办法,但朋友她可以选择,朋友比妈妈还高级。
结婚后夫妻关系一直很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夫妻情浓意浓之间偶尔疑惑,丈夫对妻子的好,是对妻子本身的好,还是因为妻子是妻子,所以对她好?妻子一度事业上陷入迷惘,丈夫力劝妻子考博士,劝说的理由是,妻子是一个成就欲强的事业女性,事业的成功能让她真正幸福。妻子很感动,对于是工具还是目的的问题不再疑惑纠结。丈夫对妻子存在着一份超越生理欲望、经济利益、自我考虑的理解、支持与爱护,让妻子感动、安心。妻子其实是在夫妻中寻求一份类似朋友的情谊啊!
友谊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母爱、夫妻之爱,朋友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她的魅力何在?
著名的社会学家黄光国把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分为三类,一是情感性关系,是一种长久而稳定的以满足感情需求为目标的社会关系,如家人、密友、朋侪;一是工具性关系,是指陌生人之间以获取物资资源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关系;一是混合性关系,介于情感与工具之间的社会关系,如亲戚、邻居、同学、师生、同事、同乡等。三种关系相处原则是不同的。情感性关系彼此一体化,奉行的是需求法则,彼此“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工具性关系奉行的是“公平法则”;混合性关系按“人情法则”,比较的主要是付出与未来的回报。黄国光的上述理论已经得到华人社会的普遍认可。
我深以为然,朋友和家人同属于情感关系,以满足情感需要为目标,彼此不计回报的付出,彼此的爱是关系最根本的元素。
那么,朋友与父母子女、夫妻关系等情感关系相比,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首先,朋友和配偶是我们自己选的,而父母子女由不得人选择。但同样是自己选择,交朋友比找对象、结婚自由得多。很多时候,英俊、甜美的相貌,青春的年龄,强烈的性欲相互作用,就能让人陷入疯狂的爱情。身不由己,欲罢不能。这种激情,可能更多的是生理力比多的驱动,而非真的自由。寻找结婚伴侣,受诸多社会因素的限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了一定的年龄,找结婚对象就成了使命。终身不结婚,可以,但结局堪忧,因为婚姻承载了太多的功能。在选择配偶时大多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包括经济收入、家庭背景、地域、智力、身高、相貌。除了自己的喜好,对于父母的期望,甚至对于遗传给未来子女的基因等等,都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凡此种种,恋爱婚姻自由之下,掩藏着种种勉强,种种无奈。
结交朋友却不然,交与不交,和谁交,全是自由抉择。不交朋友或交不到朋友的人很多,但他们仍可活得很滋润。另外,交朋友不受外在的生物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只要彼此理解、彼此欣赏、互存善意,就可以建立友谊。无所谓美丑、高矮、智愚、贫富、得失,也无所谓男女。交朋友能体现人的自由本性和对自由的追求。
其次,朋友关系不受外在约束。婚姻家庭在中国是人生头等大事,也是法律和道德约束的重要对象。家人的彼此相爱是可以是感情自然流露,也可以是出于法律和道德义务。而朋友关系,属于人生的奢侈品而非必需品,对于他人和社会不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不值得法律去规范,也不值得道德花费过多的心思。论语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但孔子又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可见,讲信用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并不是特别针对朋友关系的。
同样是对人好,动机是不同的,人对动机的感受有时比对效果还敏感。因为担负法律或道德规定的义务,所以对人好,稀松平常。只有那种纯粹出于爱,以对方为目的,无所保留、不计回报的爱才显得珍贵,值得感动。纯粹的爱,在父母之间和夫妻之间也是多见的,但并不普遍。很多人是出于义务不得不对父母、配偶好。还有的,即使义务刚硬悬挂于三尺之头顶,也做不到对父母、配偶好。真正的朋友之间,没有各种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却能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彼此相爱,就显得格外珍贵。这也许就是女儿在母女之间、妻子在夫妻之间寻找友谊的原因吧。
再次,朋友之间的爱,在内容和特性上不同于家人之间的爱。一、爱的内涵不同。相对于父母子女之爱,朋友的爱包含着平等、理解、尊重、接受、欣赏;相对夫妻之爱,朋友的爱是单纯、精神性的爱,剔除了生理及经济等功利性因素,友情更具有利他的道德性。二、爱的强度与韧性不一样。父母子女之间是基于先天血缘生命的关系,浓到化不开,断不了。夫妻之间的爱基于激情、亲密、承诺,身心合一,厮守一辈子,彼此生命中几乎所有的因素都渗透在一起。由于单纯,友谊一般就淡如水,个别时候才事关生死;由于自由,友谊的小船可能说翻就翻,保持永久的友谊需要有特别的机缘和品行。朋友关系,天长地久很难得。
人一辈子,都有父母,都能享受到父母之爱;一般都有配偶,享受夫妻之爱也属平常。但建立真正的朋友关系,享受到真挚的友谊却是人生难得的体验。知己难得,从来如此。
什么人享有这种真挚的长久的友谊呢?应该有这么几个条件。
一、双方平等。只有平等的人之间才能发生友谊。这种平等是指精神上、人格上的平等,不是指双方经济条件相当,也不是政治、社会地位相当,当然也不是才貌相当。左宗棠与陶澍、与林则徐结交朋友时,尚是湖南湘乡一介布衣,而对方早已名满天下。对于真正的友谊,外在物质性的差异不是障碍,只要双方彼此理解、欣赏、信赖,就可以生发友情,就可以成为朋友。精神人格的平等,要求朋友双方人格独立。一个人只有担负起自己的人生责任,才有可能去纯粹地爱别人,才有可能结交真正的朋友。双方不需要彼此依附,也无需因功利而刻意结交,无需阿谀奉承,也不肯献媚讨好。
二、双方彼此有深入的了解,世界观、人生观相同或相近。朋友是自己找来的人生伙伴,是共同面对世界、面对人生的知心人。朋友组成一个精神共同体,以驱赶个人独自面对世界的恐惧,免除精神上无处可诉的孤独。只有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人才能心心相应,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互相支持。时事更替,观念变易,每每发现双方基本观念不合,往往就会发生一次次的绝交。魏晋名士嵇康写就《与山巨源绝交书》,与一心关爱他的山涛绝交就是例证。
三、彼此有爱的能力和值得爱的品质。爱的能力包括认识、理解、欣赏别人的能力,也包括摆脱自我中心,将对方视为目的、为对方奉献的能力。人们交朋友往往是因为对方具有令人佩服、尊敬、甚至是令人着迷的品质、技艺、观念。如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竹林七贤的隐士友谊,都是建立在共同的志趣和观念之上。被选择的人有品质,选择的人能识别、会欣赏,如此可以就成朋友。一个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一个没有良好品质魅力的人也难得有好朋友。可以说,只有人格高尚的人们之间才可能建立并维护朋友情谊,朋友情谊也此而显得高贵。
如果能在父母子女间、夫妻间、同事间、合作伙伴间发展出真挚的友谊,那是一件很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