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意气从来不是个贬义词,在南宋尤其如此
#暑期创作大赛#你要写书生就不能只写书生,尤其是与沉郁末路的南宋相伴相随的书生门……。
古时,能读书会写字的人凤毛麟角,在不识字的老百姓眼里,读书人以天子门生自居,可算是天之骄子,但他们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书生意气,所谓书生意气,具体表现在常人眼里便是:书生大多时间以书为生,不事稼穑,不善与人打交道,自恃清高所以常常不得志,有些则怨天尤人,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没有得遇明主和伯乐,书生们最期待的则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谈到书生,人们总习惯于以偏概全,认为他们中多数都是迂腐不通世故的。但是,《从前有个书生:南宋篇》,却别开蹊径,用诗意的语言文字,裹挟着朴实无华的情节,更带着褒贬不一的逸动,或溯源故实,或迭代对比,让读者在身临其境的感触下,去体味用大写意笔法描绘的书生风采画卷,传神地记叙南宋虽然作为王朝依然到了末路穷途,南宋书生却依然挥洒出凸显性情、抉明大意、文采风流的另类书生意气。
把文艺融入生活,把气节融入血脉,书生意气自来便鲜活而生动,宋代的书生气韵是令人艳羡的。作者房昊入笔《从前有个书生南宋篇》,却意外用李清照开篇,因为“隔着几百年,固然我只是再寻常不过的读书人,竟然很心疼她”。
作者房昊写李清照,并不单单写她的诗词才华,更多的是把视角的关注重点,放在南宋摇摇欲坠的大背景下,女书生的悲欢离合、爱恨情愁,“人间烟火气,岂能不留意?”……“见众生,有时比见天地更有趣”,那是李清照初初邂逅赵明成的“少女情怀总是诗”,人到中年无子,纵有再多的才华横溢,在丈夫赵明成眼里,也变得乏陈可数,“但李清照吞下一杯晚霞,抬头的时候又目光灼灼。”
书是李清照的底蕴,有才华傍身,这个女书生便很会自我宽慰:“原来秋天是搬不走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才输半局而已,到了秋天,我也要把秋天过好”。跟浊世周旋,其实是件不死不休的事,这生活永远没有起点,当你开口讲述,有了起点的不过是故事。即使生活凄楚到满地鸡毛,也要把鸡毛扎成拂尘拂尘的掸子。
李清照这个女书生,淡然面对中年无子、再婚又离婚等等他人眼里的书生离经叛道的意气用事,却颇让后世的女子们畅意开怀,原来,生活以痛吻我时,我亦可以用书本和才华予以还击。
向子湮这个寂寂无闻的书生,身为外戚却没有外戚坐拥富贵直接躺平的自觉,虽是小小知县,面对豪强犯法却执拗地寸步不让,他人眼里的不通世故,却是书生内心理想的坚持,即便被人挖坑跳后,一身泥水未及干净,依然面对治水选择直言不讳。这个书生心中想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至于升官加爵,有也不多少也不少”。这份胸襟和气魄,不愧是《从前有个书生南宋篇》独有的意气。
当大好河山,血流漂杵,金人攻至时,向书生投笔从戎,提刀巷战,独自面对巨寇,想像着能单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却终究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被巨寇扣押……
宦海沉沉浮浮多年,向书生改变不了这些,可至少他也不曾被这些改变。“六十八岁那年,他带着与议和诸臣不同的梦,永远离开了南宋的半壁江山。留下遗憾与孤独,沉郁跟悲慨,以及闲散之中浓浓的无力感,化作南宋有志之士长达百年的精神基调”,这就是所有南宋书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伟大之所在。
一己之力虽弱,但涓涓细流汇成长河,终有一日,会变成精神的海洋。
《从前有个书生南宋篇》中写了很多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书生,他们都有着同样的书生外衣,在金人南下,宋廷多少君臣七零八落,他们坚守着书生的道德和人格底线,挣扎在往事和未来之中,两难和变迁时时的冲击着书生的生活,但即便明知是螳螂奋臂,南宋书生也要不死不休,肉体可亡,精神永存,这就是从前,那些南宋书生的平凡和不凡。
《从前有个书生南宋篇》文笔优美,一件平常的事儿,被作者用诗意的口吻描述出来,给人的感觉却更加的凄清唯美,那是南宋特有的书生意气,不带贬义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