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八旗子弟都去了哪?原来还有许多人下场这么惨
本文已开通头条首发和全网维权,搬运必究!
清朝建立时就已经有了八旗制度,而在后来的不断发展中,所谓的八旗子弟人数越来越多,直至清末全部加起来足有大几十万人。
而随着清朝覆灭,这些八旗子弟仿佛一夜之间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他们最终都去了哪里?
要想弄清楚这么回事,我们得先知道这些“八旗子弟”,他们平时都住在哪,都在干什么,在战争中的走向。
一、旗人不等于满族
在很多人的传统认知中,旗人就是满族中“血统比较纯正”的满族人,甚至是其中地位相对高一些的人群。
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在八旗制度发展到后期,清朝的八旗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汉人的身影,甚至有着“汉军八旗”这样的编制。
不过呢,整体来说,八旗里的确都是以满族人居多,且其中不乏清朝时期的高官子弟。
二、八旗子弟平时都在哪里活跃?
清朝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把所谓的“八旗子弟”安排在了许多地方。
这些八旗子弟会居住在各地单独设立的营地里面,而这个营地可能是在城市的附近,也可能是在城市之内,甚至是单独建一个小城池,被叫做“满城”。
也就是说,这些八旗子弟都有自己独立的营地或者城池,在早中期,他们基本不会和普通老百姓有太多的交集。
这些“八旗子弟”会得到朝廷固定发放的物资和财物,只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基本就不愁吃喝。
而到了中后期,随着每个营地或者满城里八旗子弟的人数激增,而朝廷的发放并不会根据人口增加,这就导致许多八旗之人不得不违反规定,去和当地老百姓做一些生意,并发生许多交集。
从全国层面来讲,清朝对于八旗子弟的安排,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
第一个地点就是京师,也就是北京城,这些八旗子弟的核心作用就是拱卫京都;第二个区域则是整个北疆防线,这些八旗子弟的核心作用自然就是边境御敌;第三个大区域则是围绕京杭大运河构建的,从北京顺着运河一路下到江南,稍微了解地理和历史的就会明白,这里守的,是清朝的钱袋子。
三、清朝灭亡后,八旗都去了哪里?
经过前面的知识铺垫,我们终于可以进入正题了,清朝灭亡之后,八旗都去了哪呢?
这就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清朝覆灭。
从这方面来讲,辛亥革命针对的就是清朝,而八旗的责任则是保护清朝,于是从某种层面来说,八旗走到了历史的对立面,成为了“反派”。
而这就意味着,许多八旗子弟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们即将被历史所抛弃。
那通常“反派”的结局,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被杀死,一种是投降,再有一种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八旗子弟”的结局也大多可以划分成这三类。
第一类就是“坚决反抗”类的,具有代表的是西安、南京的旗人,面对革命军,这些地方的八旗营地和满城都选择了激烈的打压和对抗。
这样的结果就是这些地方的旗人大多都被击毙而阵亡。
第二类就是“投降”类的,这其中有打不过投降的,也有直接投降的。
这些旗人要比第一类幸运一些,最起码保住了自己的小命,而这其中,有些投降后被原地解散,有些则被军队整编,继续活跃在战场之上。
第三类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类的,当然这些旗人并没有出家,而是选择了躲避。
随着清朝被推翻,民国的出现,很多旗人都感受到了压力和来自整个社会的威胁。
所以有非常多的旗人都隐入了芸芸大众里,隐姓埋名,将自己的姓氏改成了汉姓,不敢自称旗人。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富察改姓傅、乌拉那拉改姓吴、瓜尔佳改姓关、叶赫那拉改姓那、钮钴禄改姓郎、爱新觉罗改姓金等等。
比如当时的京师,几十万的旗人仿佛凭空消失一般,忽然一夜之间就没了,这其中要么有一部分开始长途跋涉回东北老家,要么则是改名换姓,摇身一变成了汉族。
这些人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也没有住所,甚至很多人都没有积蓄,生活非常苦难,再加上当时的时代背景本就比较艰难,所以很多人最后的结局都是饿死或者在困苦中结束了生命。
当然,值得一说的是,这其中原本就有一定积蓄或者原本就有一些社会地位的旗人,虽然清朝覆灭,但他们的生活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但这种人只占少数,或许只有全部旗人的百分之十不到,他们在各地开枝散叶,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