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形势的主要矛盾分析
1,我比较信奉马克思对社会的分析。社会矛盾主要是两个方面,生产力跟不上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关系跟不上生产力。当下形势下,主要矛盾我认为是后者。一端是产能过剩,一端是消费不足。并且,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产业转移,工作岗位越来越少。
说得极端一点,一个国家,可以没有高端制造业,不能没有低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是创收的,而低端制造业是就业的。当就业出现“结构性失业”,生产关系就跟不上,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2,生产关系具体表现为两点,工作权限与分配权限。工作权限,就是有对应的工作,并且工作内容符合工作意向。没有工作,以及不符合工作意向,都属于工作权限过低。分配权限,由两部分构成,按劳分配,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是最容易理解的合理。按需分配是最具人文关怀的逻辑。社会普遍是以按劳分配的。
3,关键就在这个“劳”上。劳动的参与,劳的定价,劳的归属。科技发展之前,问题只有定价与归属。科技发展之后,连参与权也渐渐失去了。
科技的发展,确实可以繁荣物质生产。如福特所言,“让每个福特的工人都买得起福特的T型车。”此时的科技还处于初级阶段,属于人工辅助。现在已进入高级阶段,成为了人工智能。科技与劳动的关系就改变了。科技剥夺劳动权这件事,从科技革命开始,就不断的被提及,甚至发起抵制运动。之后发现,新科技带来了新的工作岗位。于是,出现了一批历史乐观主义者,“从历史看,总会有新的工作在前面等着我们。无非承担一两代人失业的阵痛。”
4,真正有历史责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看得出一个基本事实,科技与工作的关系正在发生彻底的变化。工作正在永久失去。未来,只需要一小部分工作。
5,同时,生产力还在快速发展,产能还会进一步扩大。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如何消费产能。
产能过剩,将导致一系列的停产,以及生产力停止。要激活生产力,得激活产能。要激活产能,就得激活消费。正常消费如果停滞了,就得激活非正常消费。比如战争。当然要尽量避免“战争”这个选项,还得在正常消费上动心思。回到源头,得疏理工作与收入的必然关系。工作只是收入的途径之一,并且只是较小的那部分。收入的途径还有另外两个,福利与产权。
6,工作,福利,产权,是收入的三大来源。产权是怎么来的?一般企业组织中,只有稀缺的生产要素才有资格转化为产权。比如,资本,土地,创业精神。
一般生产要素只能参与利润分配。利润是一次性权益,产权是无限次的权益。产权的形成方式无非两个,其一,“打土豪,分田地”,按名单授予。其二,生产要素转化而来。最好是支持多数人拥有的生产要素去转化。之于农民,就是土地。之于市民,就是工作。
8,小平同志有个论断,“发展的问题用发展来解决。”顺着这句话问一句,生产关系的问题用什么解决?其一,用生产力发展来解决。其二,用生产关系变革来解决。
生产力的发展,可以阶段性的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只是,阶段性之后,是彻底解决,还是将下一个阶段的生产关系矛盾推向更难的境地。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剧烈的去变,而是缓缓的去变。是结构性的变,还是非结构性的变。
9,2022年是21世纪的元年。前21年时间,都是20世纪的延续。没有出现巨大的结构性调整。而到了今天,很多结构还在变化,但新结构已经在形成了。许多国家在现行的国家体制下,已经走向了经济破产,内部分裂的边缘。
并且,按照现行的体制,几无回头的可能。“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化,已经不能作为国家发展唯一的最高的指导意见了。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国内问题,以及有序发展,将沦为“悲惨国家”。国家意志瘫痪,国民各自逃散。
国家这个概念,源自民族,一战之后萌发,二战之后兴盛。国家也是一个组织,有其组织目标与组织能力,当能力撑不住目标,或者目标的正确性被质疑。作为组织的国家,也会遇到组织的解散。大概率会出现两种形态,从强国家变成弱国家,从温和国家变成极端国家。
9,从强国家变成弱国家。国家能力会急剧降低,这个能力包括了“国家威信”。一个国家,仅能维持一些最小功能,如治安,货币,卫生,教育等。对社会结构的调整不具备威信,也不具备资源。
10,从温和国家变成极端国家。解决不了问题,就会变得情绪暴躁。都是谁谁给我挖了坑。一些原本就脆弱的平衡,转变成矛盾。并且矛盾不断扩大化。某些人发现矛盾扩大化可以受益,于是成为矛盾的制造者与拥护者。让矛盾扩大化成为社会常态。
11,一句话,社会稳定是当前形势下的最主要矛盾。原本的线索是,收入不足导致消费不足,消费导致生产不足,生产不足导致收入不足。
原本的解决方案是,其一,输出与输入,将自身的问题放入更大的池子里解决,矛盾外移,成本外移。所谓的全球化。其二,扩大资产负债表,最主要是扩大负债表。负债是硬邦邦的,而资产则不一定了。
如今实际情况是,矛盾被内移,成本被内移,从支持全球化到反对全球化。以及,资产负债表扩不动了,并且资产部分在松动,负债部分在恐慌。
12,已经有很多经济学家在喊话,“巨大的经济危机正在来临。”什么是经济危机?规模化的负债大于资产,以及现金流枯竭。
很多国家与区域,已经过了几十年的“负债生活”。负债不可怕,只要还具备流动性。很多牛逼的战略,都败在现金流上。现金流的枯竭,会更加暴露债务型国家的真相。
要知道,如今的国家与社会,是通过经济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旦经济转不动了,社会将从组织形态变成原子形态。前苏联的解体,用了十多年才站稳脚跟。俄罗斯站稳脚跟,依赖两个条件,其一,内有强人。其二,外有市场。普京与石油。其它的组织与国家,有这样的好命吗?
13,中国三千年历史,深陷在历史周期律中。几乎三百年就来一次重启。每一次重启,代价是近乎一半人口损失。“盗贼蜂起,流民四野”。
最后社会是怎么重新安定的?政治上重新统一,经济上重新安排。政治统一与经济安排,互为支撑。农业中国,很容易将人口安置在土地上。
而城市化与工业化之后呢?不能把人硬塞进“工作岗位”。几千万的青年,游荡在城市,会发生什么,不敢想象。每个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的国家,都会遇到这样的三峡命题。闯得过去,继续发展一段时间。闯不过去,倒退几十年。
14,从生产力上寻找增量,从生产关系上寻找均衡。这个基础逻辑大家都知道。实际情况是,生产力上的增量发展,可能会加剧生产关系的失衡。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原因很简单,“增量成果”没有普惠,被某些群体拿走了。拿走这些成果,会反过来强化他们对另外群体的竞争力。可见,生产力的发展,不一定能够解决生产关系的矛盾。矛盾到了一定程度,则集中生产关系本身来变革。
15,如前所述,一个国家与区域,可以没有高端制造业,不能没有低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的目的是创收,而低端制造业的目的是就业。
在很长时间内,民众们心里的最关心的问题都不是发展,是生存。过乐观的以为我们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将导致一旦上去的路走不通,同时下来的路也挖断,就真的是绝境。
低端制造业是就业的安全阀。从这个角度看,农业是最最低端制造业。从200年工业革命的物资生产而言,农业中国三千年确实显得很沉闷。沉闷应该就是一个主体的基本盘。都不想沉闷,都想搞大开发。
明天的希望不仅可以鼓励今天的信心,更为重要的是,明天的金钱更能用于今天的投资。今天的美好,是建立在明天更美好的基础上。明天有没有可能不美好?概率上是注定存在的,从时间上看,也是注定会发生的。
按照“高速发展”去设置我们的社会与生活,注定是要吃天大的亏。农业不能丢,低端制造业不能转移,城市化不要疯,工业化不要疯。或者,发展的完整要义应该是两个方向,一者,往高处发展。另一者,往低处发展。现在诸多失衡,一大可能,就是我们往高处发展的太多,而往低处发展的太少。
16,以我的观察与猜测,上面的动作,有两个大的指导原则,其一,对存量小心调整。其二,对增量大胆调整。近2年多,企业家精神之类的表述少了,政策指导之类的表述多了。发展肯定是要继续发展的,甚至是深度发展,但不能让少部分拿走了发展成果。
17,增量在哪里?一个是技术转化,另一个是市场扩大。技术转化,从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开始,就没有停顿过。
肯定了技术转化的方向正确,接下来警惕两点,其一,技术应用的成熟度,技术问题可以引发系统问题。其二,技术转化对社会结构的冲击。尽量是梯次的软冲击,不要是一次性的硬冲击。
市场扩大,一个是内循环,另一个是外循环。内循环就是降低市场成本,以及挖掘消费潜力。外循环就是进口与出口。进口又可以区分贸易型进口与战略型进口。贸易型进口是基于对比优势。战略性进口是基于双边关系。技术转化与市场扩大是相互支持的。
18,增量在哪里,用什么方式启发增量呢?也可以分两个方面看,一个是资源资本,另一个是创新创业。
“增量”是投入后的“产出”。当投入产出的逻辑建立起来了,但具体运行起来,也是有巨大成本与巨大风险。且不说你如何汇聚这么大的“成本”,汇集之后是否“一定”要投入。
很多欠发展区域,除了“土地”这种生产要素之外,其他都是缺乏的。得划定其发展路径及优惠的政策,才能吸引资源与资本的入场。
短时间发展可以靠资源与资本堆砌,可持续发展得培育出创新创业的氛围。“投资不过山海关”,原因可能是两个,其一,缺乏创新创业的氛围。其二,产业属性不匹配。你想搞一个三年上市的项目,它那里起步10年。
19,创新创业是一个社会发展最基础的正义,也是最基础的动力。创新创业可以非常的个体化,以及小型化。最不辜负“自由”的方式,就是拿自由来创新创业。
任何一个强大的组织,都会表现出帝国属性,它要凝聚力量,打败更强大的敌人。为了打败敌人,组织一定程度的帝国化是必要的,也是难免的。
怎么防止帝国化过线呢?激发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构建起了组织的生态属性。帝国属性与生态属性的结合,可以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强大。缺乏帝国属性的组织无法存续。缺乏生态属性的组织无法发展。
创新创业对社会运行面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对社会结构面起着集腋成裘的冲击。甚至可以说,帝国属性是生态属性服务的。
20,科研工作者与企业家,是创新创业的两个方向的代表。一个是从源头上创新创业,另一个从流向上创新创业。美国之所以还是非常强大,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对这两个群体做了非常多的政策保护与利益倾斜。创新创业稳了,起码在产业竞争上是不落下风。
21,越繁荣,可能越接近毁灭。繁荣的真相是什么?其一,水涨船高。其二,众人奉一人。水涨船高就是大家一起发展,你是带头人。众人奉一人,众人把他托举成神。如果是后一种繁荣的话,要格外警惕。或者说,每一种繁荣具备以上两种属性。多数时候,我们容易去欢呼,而不是去警惕。